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6年,第五十二届台北金马奖的颁奖典礼上,一部来自大陆的影片横空出世,获得“最佳纪录片”的称号。
这部影片,是由导演周浩亲自操刀的《中国市长》。
在这部共八十六分钟的影片中,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一个叫耿彦波男人展开。
镜头中的耿彦波,身形瘦弱,嘴角总是向下抿着,显得神情略带严肃。
可最叫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一口地道的山西方言。
这部影片在台湾地区上映后,引起了极大反响,就连时任台北市市长柯文哲都大赞这部影片,表示影片中的纪实片段令他“头皮发麻”。
《中国市长》在台湾地区广受好评,金马奖上也包揽奖项,消息传到大陆,各个社交平台上,一片赞誉声,大家都纷纷对《中国市长》的成功表示祝贺。
更让人们感动的是影片上映后,其中的主人公——大同市市长耿彦波,在各大媒体上都获得了大同人民的力挺。
甚至有大同市民集体请愿,希望耿市长再次回到大同。
事实上,大同人民这样声势浩大的“请愿”并非第一次。
早在2013年,时任大同市长的耿彦波要调职的消息传出后,大同人民请愿留下耿市长的大规模集体活动,就从未停止过。
哪怕最终,耿彦波还是服从组织安排被调任太原,大同人民也从未中断对耿市长的思念。
然而,就当网上舆论一片祥和时,许多不友好的声音却出现了。
他们说:“耿彦波是个最爱瞎折腾的‘疯子’。”
他们说:“什么耿市长?就是个不顾百姓死活的狗官!”
他们说的到底是真的吗?人们对耿彦波的评价为何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耿彦波究竟是不是一个好官?
当最好的市长
“我常常想想,不管是县长还是市长,我既然要做,就要做最好的那一个”。
耿彦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人,《诗经》是他所最爱的,《四书》、《五经》也都是他所痴迷的。
年轻时的耿彦波甚至能够从头至尾、一字不差地背出整本《论语》。
耿彦波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自然而然地投射到他的主政生涯中。
2000年,耿彦波是晋中市榆次区书记。
来到榆次,他干了件让榆次自此天翻地覆的大事——改造榆次老城。
在耿彦波带领下,整个榆次都动了起来,经过整整五百多个日夜地奋战,这项占地超过一百万平方米的大工程,终于正式竣工。
自此,榆次拥有了中国最大的县城,最完整、精美的城隍庙,这座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城,似乎一夜之间换了新颜,成为美轮美奂的园林城市。
榆次人自己都难以想象,家乡可以美成这样!
一时间“谢谢你,耿彦波!”的横幅,飘满了榆次城。
榆次的变化,离不开耿彦波的努力。
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他十年如一日的动力,他坚信:“振兴历史文化是城市重获新生的关键。”
有人问过耿彦波,为什么要去建城呢?
他的回答很直接:“为了赚钱。”
做父母官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老百姓的钱夹子能鼓起来!生活能富裕起来!
2006年,耿彦波调任太原,依然坚持他的“城建政治”,在太原喊起“改造一个旧城,建立一个新城,挖掘一个古城”的口号。
到了2008年,早已干出一番政绩的耿彦波再次调任,而这一次迎接他的是位于晋北的大同。
同年二月,耿彦波到了大同,上任的第二天,他去了古城墙,参观完后的当晚,就又去了大同市规划局。
看着规划局给出的各种城建布局,耿建波的眉头紧紧皱在一起,他知道这是一个有着很多疑难杂症的城市。
当时的山西是我国的产煤大省,而大同更是山西煤炭产量最大的城市,每年产出的煤炭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大同本身就是一座超级煤矿,因此,几乎从未有人想过要让大同摆脱煤矿产业,转型成为历史文化产业!
但耿彦波不仅想要改变,他还拍板做出改变的决定。
2008年的大同,耿彦波亲眼看到了城市内的千疮百孔——煤矿产业产生的污水肆意横流,居民的生活用水受到极大污染,生活垃圾遍地都是,就连冬天结出的冰都是黄色的!
更甚者,因为开采煤矿,大同市有整整十六万居民,竟然居住在条件极其恶劣的棚户区!
除此之外,更不要提医院、学校等配套基础设施、城市绿化率、植被覆盖率等等的数据,更是难看地惊人。
耿彦波清楚,大同必须要变、还要翻天覆地地改变!
于是,2008年2月刚到任的晚上,他在大同规划局久久皱眉,沉默不语。
过了很长的一会,他才抬起头,望着周围的同志们说:“接下来,我们有一场硬仗要打!”
耿彦波知道,要想转型成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场仗虽然苦、虽然累,但势在必得。
大同的条件实在太过得天独厚了!
云冈石窟、悬空寺、享誉全国的五岳之一恒山,而且还是曾经的北魏都城!
大同随处一挖都能挖出一个古代遗迹,根本就是老天爷硬塞饭吃的典型。
随着耿彦波一笔划下,整个大同被分为东、西两城,东边是即将建起的新城,要有现代化的建筑及一系列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
西边则是古城,对大同古城进行全方位的修复重建,完全还原其中的古色古香,要求修旧如旧。
而这一部分,便是日后大同城市转型的最核心关键点。
一条御河为中心,一边是现代、一边是古代、一边是生态、一边是文化,这样美好的构想在耿彦波的心中,反反复复预演过成千上万遍。
规划定下,耿彦波便迫不急待地开始施行。
从2009年开始,清真寺、善化寺、文庙、东城墙等等在内的十大工程,开始正式动工。
许多人都看好耿彦波的决策,事实上,将城市发展提升到历史文化的高度,本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然而,在同一时间,各种不理解的声音也传了起来。
各种反对
质疑的声音有很多,有的人认为,耿彦波大修大建的都是假文物,不过是想方设法给自己添点政绩,着实令人不齿。
还有的人认为,耿彦波仅调到大同几年,用在城建上的各种花费,就已经超过了五百个亿,而大同市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是一百多亿。
一年花光未来五年的钱,简直是在瞎弄,到最后也不过是个让人直道“荒唐”的笑话。
大同市的一位官员,就曾毫不避讳地对这位市长大加指责:“这不是豪赌又是什么?拿着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挥霍!”
但耿彦波有自己的打算,他坚持,“要干多大的事,就要舍得投多少的钱!”
并且,对于从哪里筹来五百亿,耿彦波的心里也像明镜一般,有着自己的打算。
他早已安排好,五百亿里,一百亿靠向银行贷款、一百亿由政府筹资、五十亿则向党中央寻求支持,剩下整整二百五十亿的巨资,则靠着大同自己的“城市经营”。
耿彦波显然心中有一个算盘,他曾公开向人们算过一笔账,假设门票是一百块一张,大同以每年三百万游客作为目标。
那么,仅占据旅游城市百分之五收入的门票收入,就已经高达三亿之多!
这样看来,大同的改建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耿彦波的话并不是纸上谈兵,他曾经一手修建的王家大院,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当时,王家大院的修缮,耿彦波大手一挥就投入两千多万,而这笔钱,仅靠王家大院景区一年的经营就赚了回来。
王家大院可以做到,大同古城也同样可以做到。
事实上,惊喜不止如此,随着大同的改建,大同的地价明显上涨。
大同市国土资源局的同志,曾笑得合不拢嘴:“原先,大同每年靠卖地皮有两三个亿的收益已然不错,而此时,一年卖出二三十个亿都不成问题!”
然而,尽管大部分人都看好大同的未来,但仍然有很多人不看好,而在这些不看好得到人中,有许多是大同民众。
他们一听到大同市政府向银行贷款一百亿的消息都非常紧张,生怕自己存在当地银行的积蓄打了水漂。
并且,由于改建,拆迁的问题更成许多民众,对耿彦波“愤懑”的原因。
拆迁户们堵路抗议,成了大同市常有的事情。
有拆迁户曾抱怨:“耿市长你拆迁是好事!就不能拆慢一点?新楼还没建好就给我们的旧楼拆掉,我们这群人可住到哪里去!”
拆迁户们说的没错,在建城这件事上,耿彦波比谁都更要着急,他四处跑工地,往往后头的随行官员还没跟上,他就已经一个人冲到了最前方。
《中国市长》中的经典场面,耿彦波的妻子气急,冲到接连数天工作都未归家的丈夫面前,崩溃大喊:“你还要不要活了!”
耿彦波比谁都清楚,他得加快、加快、再加快。
他总是说的一句话是:“我没有多少时间了。”
他确实没有多少时间,若不能在任期内把一切规划完成,留下一个烂摊子,接任的人不一定会按照他的规划进行下去,那样,苦的将是大同的百姓。
他不是不愿意慢下来,他是不能慢下来。
耿彦波,是个好市长吗?
耿彦波的勤政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
有许多对他的抨击,说他是疯子、只会一通瞎搞,可没来没有人说他懒政、怠政。
不管是从王家大院到榆次古城,还是从太原到大同,耿彦波总是冲在各种改建工程的最前面。
似乎从没有见过比他更爱跑工地的市长,他几乎天天都去工地,每一个细节他都要监督着,做到他设想中的最完美。
因此,在他的领导下,政府内部公务员“看报喝茶”的懒散风气,被他雷厉风行地一扫而空。
他只用了两年,就干出了别人二十年做不出的成绩。
但他付出的是以自己的身体为代价——他曾经近十次在工作巡视时,因为过于疲惫而昏倒,高强度的工作对他身体的打击是不容忽视的。
耿彦波的真诚让人感觉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可爱,这样的“可爱”中,夹杂着文人独有的执拗。
政府组织到武汉,大家都去逛黄鹤楼时,他在向武汉规划局讨教拆迁经验,询问规划办法。
组织去日本时,他同样和同事们显得格格不入,哪里也不去玩,一心钻在日本博物馆里,寻找日军侵占大同期间做的城市规划。
耿彦波做过的民生工程数不胜数,赢得了许多民众的一片赞誉。
他在太原任职期间,太原市的立体交通规划就由他一力促成。曾有太原的公交车司机感慨:“太原堵车老大难的问题,全靠着耿市长解决了。”
尽管如此,耿彦波任职期间也留下一些烂尾楼,也给政府带来了沉重负债。
耿彦波还有着与官场格格不如的强硬。
他并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甚至曾在巡察工作时,因为不满意包工头的做法,而与对方当场厮打了起来。
除此之外,他不懂官场的圆滑,总会和班子成员吵红了脸。
有一些人怀疑,如此强势的领导,又怎么能领导好下面的人呢?
实际上,耿彦波的做法确实得罪了许多人,他觉得与其把时间花在官场上打理关系,不如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做实事上。
更何况,正是耿彦波的强硬和不留情面,才让组织中的一些不正作风不敢冒头。
对于耿彦波的赞誉数不胜数,但对他的批评也一直都在。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对官员的批评其实并不是对他们的打击,更是对他们一种敲打、提醒和保护,让他们不沉浸在过去的功绩,保持清醒随时出发。
耿彦波是个好市长,但我们始终需要监督,而最终,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