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0年将是汉能最好的三十年”

“未来30年将是汉能最好的三十年”。

这是汉能控股集团创始人李河君在2019年放出的豪言壮语,然而当时的汉能已经陷入欠薪和裁员风波之中,这句看似豪迈的言语,更多是为了安抚那些聚集在总部维权的员工而画的饼。

三年后,重回公众视野的这位中国前首富,不仅未能将汉能带出泥沼,而且自己也麻烦加身。据界面新闻报道,李河君在去年12月下旬被锦州市公安局带走,协助调查至今,知情人士称或与锦州银行有关。

根据此前锦州银行披露的招股书,该行与汉能的关系资金规模总额为94.16亿元,其中附有信贷风险敞口净额27.7亿元。

从涉足水电,到进军光伏,曾一度手握千亿财富的李河君,最终却因上述百亿贷款而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从寒门贵子到中国首富,李河君堪称中国能源行业的风云人物。汉能2013年借壳上市,2015年市值超3000亿港元,李河君个人财富同比增长832%,达1655亿元,力压马云、马化腾等互联网大佬坐上“中国首富”的宝座。

步入人生后半段的李河君,命运迎来反转,不仅成为“最快跌落的中国首富”,还不断遭遇各种质疑。2015年5月20日,短短20分钟里,汉能市值下降47%,李河君身价瞬间蒸发1167亿港元,告别首富宝座,随后汉能也因李河君涉嫌违规行为而停牌。

停牌期间,2016年,李河君高调宣布造车,希望靠汽车行业起死回生,但其“造车梦”始终停留在PPT和样车阶段。2019年,停牌四年的汉能不得不私有化退市。

此后,除了裁员、变卖资产等负面新闻,李河君几乎在公众视野里消失。

“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赚它一个亿。”这是王健林采访中对如何成为首富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

看客只把这句话当成大佬“何不食肉糜”的笑料,李河君却能证明,王老板说的乃是肺腑之言。

汉能集团官网上,用一句话概括了李河君的创业经历:向自己大学老师借款5万元人民币,创立汉能集团,经过二十多年努力,汉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民营水力发电企业和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

这段介绍美化成分颇多,实际情况是,1988年,21岁的李河君从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毕业第二年,李河君向大学老师借了5万元下海创业,仅用了三个月就亏得底掉。

为了还债,李河君走进了中关村,靠倒卖电子元件,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存下不少积蓄。在中关村练摊这件事上,李河君还算是电商教父刘强东的前辈。

李河君把中关村赚来的钱投在铁路运输、开矿和炒地产上,五年时间里赚了8000万元,四舍五入相当于一个“小目标”,跨过了首富之路的第一个门槛。而到了1994年,李河君以1000多万元的价格,收购了家乡河源一个小型水电站。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李河君的命运,他的“首富”之路也由此开启。

水电站给李河君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此后李河君又四处并购各地水电项目,将水电生意版图扩大几十倍,从几千千瓦扩大到几十万千瓦。到了2002年去云南考察时,李河君又盯上了300万千瓦的金安桥水电站项目。

当时鲜有人涉足水电投资项目,发改委“强烈阻止”了李河君,此时李河君显现出他“狠人”的一面,直接将政府告上法庭。最终,李河君依靠与云南省政府的合同,拿到金安桥水电站建设权。2005年,金安桥水电站项目破土动工,2009年首台发电机组正式发电。自此,金安桥水电站开启印钞模式,日营收超千万元,每年给李河君贡献数十亿元现金流。

同样在2009年,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正式成立。金安桥稳定的现金流,成为了李河君撬动光伏产业的支点。

彼时,光伏产业就是风口上的猪,人人都想分一杯羹,但难度较大的薄膜发电技术路线少有人敢于尝试。李河君则本着“别人恐惧我贪婪”的股神信条,一头扎进薄膜发电。

2012年全球光伏市场寒冬,李河君却自信地表示,汉能光伏组件产能已达3GW,成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以及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商。

作为光伏门外汉的李河君,缘何能在短短3年时间里,成为市场执牛耳者?

实际上,李河君扶摇直上背后,离不开银行与政府的支持。企业、政府、银行三方出资,是彼时光伏圈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不少老板在政府、银行的支持下迅速富甲一方。

李河君和这两方合作的模式被概括为“三三制”。所谓三三制,就是将项目投资额分成三份,地方政府、银行和汉能各出三分之一的方式建设项目。表面上看,三方合作风险共担,对于汉能来说,项目杠杆也并不高。

国际支付但实际运作上却并非如此。首先出资的是地方政府,有了地方政府的背书,汉能便可以从银行拿到借贷,汉能只需以房产建设、提供设备等方式出资。换言之,汉能有时甚至不用出资就能获得项目分红,在出资方式上也有极大的操作空间,项目中李河君购买的大部分设备,都来自关联公司。

例如与海口政府合作中,公司设备采购价是20亿元,供应商为铂阳太阳能,且该项目中设备实际报价比铂阳太阳能设备日常价格高50%。而早在2010年,汉能就收购了铂阳太阳能29.4%的股权,后又增持至50.65%,李河君本人也成为铂阳太阳能实际控制人。

汉能在业务端上将杠杆用到了极致,不断扩充版图的李河君又将目光瞄准了资本市场。2014年,李河君又在港股创造了一个“奇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