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活到五六十岁,伺候父母安享晚年,或是尽完人事,就是该享受自己晚年生活的时候了。
这个岁数,子女也基本上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为自己的未来而忙碌。
按理说,做父母的活到这份上,也该重视自己的晚年幸福了,不论是培养一些爱好,还是决定再找个老伴儿互相陪伴,也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子女应当理解、尊重,并帮父母把把关。
唯独不应该图一己私欲拦着父母,不该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工具人。
乔阿姨(化名)想要晚年再婚,却被儿媳指着鼻子警告,儿子也帮不上忙,真叫人寒心。
02
乔阿姨是个非常念旧的人,性格温和,很孝顺父母。
她有一个儿子,原本是很懂事听话的人,知道心疼父母,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后来儿子考到北方的一个重点大学,交了个女朋友,性格就变了。
儿子曾经带女朋友来家里见父母,乔阿姨旁观他们两人相处,就觉得不对劲。
本来彬彬有礼的儿子,不知怎么性情大变,不仅满嘴脏话,还对这个言语刁钻的女朋友百依百顺,附和着她对自己家挑三拣四。
乔阿姨很不高兴,但她还没说什么,儿子的女友就说出很多嫌弃的话。
甚至不愿意留下来吃个午饭,非常不屑地走了。
乔阿姨和丈夫不同意这门婚事,但儿子又哭又闹,最后竟然以死相逼。夫妻俩很无奈,最后也只能不情不愿地答应了。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乔阿姨和丈夫的脾气还是太好了,对儿子的教育也比较失败,似乎并没有走入儿子的内心深处,对儿子的真实性格了解不足,才出现这种局面。
当时丈夫也只能安慰乔阿姨,说:“反正他们小两口在北方生活,也不会影响咱俩,随他们去吧。咱们就在这儿养老,把咱爸咱妈伺候好,咱们好好过日子就行了!”
丈夫心宽,能说出这些话,也让乔阿姨感到安慰。
儿子结婚没几年,家里老人过世了。
乔阿姨和丈夫非常伤心,尤其是丈夫,这把岁数了还是不能接受失去母亲的悲痛,在葬礼上因为过度伤心而晕厥。
从那以后,丈夫的身体也变差了,精神一天天变得恍惚。
原本老两口还一起跳广场舞,一起去爬山,现在什么也做不了,乔阿姨每天贴身伺候丈夫,又辛苦又难过。
3年后,丈夫突发心梗去世,只剩下乔阿姨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
但是乔阿姨的老父亲还健在,身体也不太好,乔阿姨就搬回了娘家,照顾父亲的同时,也是珍惜自己最后一个年迈的亲人留在世界上的最后一点时间。
乔阿姨的辛苦,被邻居一些大妈看在眼里,她们都是同龄人,很容易就熟悉了。
大妈劝乔阿姨在找一个老伴儿,毕竟她一个人伺候老父亲太辛苦了,而且她也再没有什么近亲帮忙,一大把年纪了,万一出什么事就麻烦了。
大妈大婶们说得在理,但是乔阿姨没时间考虑这件事。
偏偏儿子带着儿媳、孩子回老家来看望亲人,儿媳就听到那些大妈说的闲言碎语了。
这下可不得了,儿媳把孩子往丈夫怀里一塞,脚上一双高跟鞋把地板踩的咔咔响,怒气冲冲地直奔乔阿姨而去。
儿媳来到乔阿姨面前,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质问:“您可真有本事啊?敢再婚?我丑话说在前头,你要是敢再婚,我就跟你儿子离婚!”
儿子唯唯诺诺跟在后面,拉着媳妇儿的衣袖说:“你干嘛呀?”
儿媳不依不饶,继续放狠话,指着婆婆冲丈夫说:“你也不想想,她要是嫁出去了,谁来帮我带孩子?你妈敢再婚咱俩这日子就别过了!一大把岁数了,也不嫌害臊!”
乔阿姨全程不吭声,看着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子,看看这个不孝的儿媳。
乔阿姨委屈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长叹一声,把儿子和儿媳都关在门外,不让他们进家门。谁知儿媳仍在门外骂骂咧咧,儿子也根本管不住她。
乔阿姨觉得心寒,知道儿子和儿媳是指望不上了,她只能考虑再婚的事。
原本她根本没有再婚的打算,毕竟自己都是快60的人了,还折腾什么呢?可是看看现在这状况,如果自己生病躺在床上,这儿媳恐怕直接就要“拔管子”。
无奈之下,乔阿姨在邻居热心大妈们的介绍下,认识了几个老头子。
经过重重筛选和考察,乔阿姨看中了一个脾气很好的人。他是中年丧妻,把孩子拉扯大,现在也是一个人生活,喜欢练字、散步,还养了一只狗,是个很有爱心的男人。
乔阿姨没有通知儿子和儿媳,她和这个男人同居了一段时间,男人忙前忙后帮助她照顾老父亲,还鼓励她一起去锻炼身体。
乔阿姨的精神越来越好了,和这个男人再婚了,两人互相作伴,生活非常幸福。
儿子和儿媳知道后,跑来大闹了一场,但是也无济于事。乔阿姨甚至立了遗嘱,把遗产都留给了新丈夫的女儿,一分钱都没留给亲生儿子。
03
一个人走到了人生的末尾,越是心情平和,就越能感到幸福。
子女如果真的孝顺父母,就该让他们安静地享受晚年,拥有一项喜欢的活动也好,和老朋友一起去跳舞也罢,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既然子女已经成年,已经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就该成熟起来,不要再去烦劳父母。
一: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
人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精神追求,人老了,身体机能下降,但不代表老人就无欲无求。
一些传统的理论总是提倡,让老人举止庄重、克制需求,要有长者风范。
这就导致人们总是对老人有着过分的要求,同时也忽略了他们的正常需求,不论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尤其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是在压抑他们的精神世界。
比如子女会因为怕老人受伤而不允许他们爬山、跑步;怕老人晚年寻求爱情,不允许他们跟异性跳广场舞、社交。
在这些子女看来,父母老老实实待在家里,他们就放心了。
但这种放心不是真正为了父母好,仅仅是因为自己不想抽出时间来陪伴父母,更不想帮父母解决麻烦。
二:把父母当工具的子女,也不会善待孩子
把父母当成工具人的子女,同样会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工具人。
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占据了很大比例,他们生养孩子是因为要“养儿防老”,孝顺父母是为了当别人口中的“孝子”,同时希望父母帮自己带娃。
正是因为他们将亲人视为工具人,才缔造出了很多亲子之间的悲剧。
他们并不真心关注父母和孩子内心真实的情感,不愿意花时间了解他们的精神需求。
更有甚者,认为父母帮自己带娃是天经地义的,如果父母想要去玩耍、没时间帮自己带娃,那就是为老不尊。
他们甚至会用“不给养老”为威胁,逼着老人帮自己带娃。
他们内心深处其实还是不成熟的,多半会盲从于社会舆论,害怕被人议论,所以要求所有亲人和自己一样循规蹈矩地生活。
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忙碌一生,也总是感到空虚。
文/无笔